|
|
|
公司动态>一次性餐盒其中80%市场被“有毒”餐盒抢占 |
一次性餐盒其中80%市场被“有毒”餐盒抢占 时间:2011-01-25
摘要: 一次性餐具,对我们也许太司空见惯了,吃盒饭,酒店饭后剩菜打包,用的都是一次性餐具。然而,在我们习惯性使用的背后却是一个每年消耗150亿只一次性餐盒的巨大的市场,而这其中80%的市场竟然被不合格的、伪劣的餐盒抢占。而“很多正规企业都被挤出了这个市场。”
一次性餐具,对我们也许太司空见惯了,吃盒饭,酒店饭后剩菜打包,用的都是一次性餐具。然而,在我们习惯性使用的背后却是一个每年消耗150亿只一次性餐盒的巨大的市场,而这其中80%的市场竟然被不合格的、伪劣的餐盒抢占。而“很多正规企业都被挤出了这个市场。”
150亿只一次性餐盒中有120亿只是国家明令禁止的
“以后你再敢到广东来,就等着让人给你收尸吧!”2011年元旦前夕,因向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举报八家一次性餐具生产企业,并对这八家企业展开调查之际,一个恐吓电话打到了董金狮的办公室。
谈起当时的情况,他一笑置之,“此前,就有人曾经扬言要卸我一条腿。”
董金狮,著名环保专家,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从事包装材料研究20多年,在业界有打假维权“拼命三郎”之称,对有毒餐盒打假10多年来,类似的事情他经历得太多了。
“中国一次性餐盒市场大约有150亿只,而其中120亿只竟然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一次性发泡餐盒,这个市场的80%被黑心企业生产的劣质一次性发泡餐盒所占据,很多正规企业都被挤出了这个市场。”董金狮对本报记者介绍说。
据专家介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盛装含油食品或使用微波炉加热时,未聚合的苯乙烯单体会伴随食物进入人体,导致中毒,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最早于1986年在中国铁路开始使用,由于铁路沿线废弃的各种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给生态以及景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铁道部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铁路车站的使用。
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经贸委6号令颁布实施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要求在2000年年底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因环境污染严重而被列为落后产品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中一次性发泡餐具仍被列入淘汰类产品,并规定禁止投资、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
但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发泡餐具大部分来自无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和经营内容不符的非法企业。”
董金狮说。
据了解,全国非法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重灾区是广东、江西、浙江等地。
更可怕的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企业甚至利用废旧塑料制成餐盒。
据调查,目前在市场上使用的发泡塑料餐盒价格低廉,产品售价远远低于原料价格,原因是这些产品主要用进口废塑料或回收的光盘、旧发泡餐盒或减震块等废塑料生产。
有些企业为了掩盖废塑料的杂质,人为加入荧光增白剂、工业级滑石粉、石蜡等有毒有害物质,竟然在产品上赫然地印上“降解餐盒”等字样。实际上,荧光增白剂、工业石蜡等会影响人的记忆力和免疫功能,可能使人出现贫血等症状,长期大量食用会致癌。
“一些企业甚至把配方公开张贴在车间里面,工人照着配方去添加。”董金狮拿出一大摞调查时拍摄的照片对本报记者说,一些黑心企业收购废旧塑料、洋垃圾生产出一次性发泡餐盒,不法经销商销往各地农贸市场,路边小餐馆和工地食堂低价购入,消费者使用有毒餐盒进餐而毫不知情。一条黑色的地下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
十年屡禁不止:有利益的驱动更有监管的漏洞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落后产品,为什么历经十年仍然屡禁不绝?
“高额的利润是很多不法厂商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之一。”董金狮介绍说,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生产的、符合质量卫生环保要求的正品餐盒每只15克左右,而发泡餐盒只有5克左右,次的只有3克左右。
同样一吨原料,正品餐盒只能做6万个,而发泡餐盒5克左右的能做20万个,4克左右的能做25万个,而在市场上是按数量卖的。合格产品价格比较高,一个2毛钱左右,而劣质的发泡餐盒一个7、8分钱。“由于市场价格的差异,导致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而消费者因为不用花钱买,就不去深究是否合格,不去投诉,导致市场上发泡餐盒泛滥。”
虽然各监管部门也积极查处,但收效并不明显。执法部门白天查,他们就晚上干,执法人员前脚走,他们就后脚接着干。
除了不法厂商实施 “游击战术”外,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也影响了执法的效果。
“因为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产品,这些企业不可能取得生产许可证,也就不会去质监局备案,质监局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企业。工商局负责颁发营业执照和市场监管,可这些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时,没有一家说是要生产发泡塑料餐盒的。”董金狮说,“这就使这些不法企业有了漏洞可钻。”
经过调查发现,企业的名称都是塑料制品厂、包装材料公司等,经营范围中也都没有一次性发泡餐具。这也给监管部门执法带来了难度。
另外,行业内的不同声音,也阻碍了禁止发泡塑料餐具生产的难度。
2010年8月,某行业协会召开了发布会,会上有关负责人竟将我国早已淘汰10余年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认定为“绿色产品”,提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可以回收再生利用,不是“白色污染”的元凶等论点,呼吁对原国家经贸委6号令进行修改,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禁止改为循环利用。
而“一些地方政策打乱了全国一盘棋的布局。”董金狮说。
据董金狮介绍,在原国家经贸委六号令于1999年1月出台后,上海市在2000年4月才制定了 《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管理实行“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的临时政策。通过实施“三分钱”工程,即每只餐盒向生产者收取3分钱,用于补贴回收、运输和处理环节。
“上海企业允许生产,但要交回收费,而周边省份不允许生产,但它的产品却可以偷偷卖到上海,而不用交回收费。外地产品长途跋涉卖到上海,为什么还有市场,因为它便宜,原因就是使用了废塑料。”董金狮说。
据悉,江苏、浙江以及安徽一带未交回收费的企业在上海进行大量销售,市场占有率达六成以上。 一次性餐具行业出路何在?
“企业生产劣质产品既没有利益,也没有发展。”天津市静海县环宇塑料制品厂总经理张凤儒是本报记者在现场采访过的企业家中印象最深的,因为他刚刚获得一次性餐饮具行业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
张凤儒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刚起步时,曾经生产过不合格产品,并被中央电视台曝过光。他痛定思痛,投资生产环保产品。“生产环保产品心里踏实。”他表示,目前企业虽然不大,但“发展势头很好。”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体积大、仓储运输费用高、含油多不易清洗、废水处理困难、二次污染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呼吁,应该杜绝劣质一次性餐具在市场泛滥的现象,显示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以保障合法一次性餐具制造企业的权益。
董金狮告诉记者,“一次性餐具总共有500亿只的市场。”主要包括餐盒、杯子、生鲜托盘、方便面碗4大类。由于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因为没有价格竞争力,大多数被挤出了餐盒市场,只好转向市场比较规范的杯子、快餐托盘、方便面碗等,主要供应方便面生产厂家、超市、商场、大型餐饮企业等。
“堵住不法企业的路,才能迈开合法企业的步。”对此,董金狮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应会同有关部门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手段积极推广易回收以及可降解替代品,给有关单位或企业以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为替代品的生产销售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据记者了解,为了保护和规范一次性餐具行业的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五部门,于2010年6月12日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一次性塑料餐盒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一次性塑料餐盒生产、销售和使用管理。
2010年11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开展一次性塑料餐盒、学校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整治工作督察的通知》,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七部门组成联合督察组,督察一次性塑料餐盒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2011年1月20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北京市饮食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国内100多家一次性餐饮具生产企业和餐饮企业共同举办了2010中国一次性餐饮具行业发布会及质量安全论坛,发布了行业发展报告,并颁发了“质量安全放心单位奖”、“科技创新产品奖”等一次性餐饮具行业6大奖项,同时公布了首批 “北京市百家一次性餐饮具质量放心单位”名单。
获得一次性餐饮具行业科技创新产品奖的厦门伟盟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PLA“伟盟纸”及杯、碗等产品则更展示了行业的发展方向。该公司总经理叶秀萌对记者说,公司产品现在主要出口国外市场。
据了解,国内企业已研制生产出聚丙烯类、淀粉类、降解塑料类、纸浆模塑类、植物纤维类、纸板类以及复合材料等各种各样的快餐用具,且已经能够满足不同食品包装的需要。但是,由于这些产品和发泡塑料餐具相比存在成本高的问题,生产销售情况仍不理想。
据悉,为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有关专家呼吁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早日明确有关塑料在内的包装物生产、销售、回收、利用等相关方责任。
3
|
|
|